食在安南‧百味職人居民共創工作坊 串聯在地味道與文化記憶


欣悦媒體 記者林舒婷 臺南報導
在地味道,來自最熟悉的生活日常!由文化部與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指導,安南區公所主辦的「114年度臺南市社區營造計畫-食在安南‧百味職人」,第二場「居民共創工作坊」於7月12日在台江文化中心熱烈展開,吸引眾多位社區民眾齊聚一堂,共同為安南飲食文化注入溫度與故事。
本活動邀請兩位安南區重量級講師帶來深度分享,臺南大學講師張耘書從歷史與文化的角度,深入剖析台江地區豐富的飲食物產與生活風土,包括虱目魚、紅蔥頭、西瓜綿、kê(醃漬魚蝦醬)、番薯等食材背後的文化脈絡。平凡的料理原料,凝聚數代居民的智慧與情感。
「吃的不是魚,是回憶。」張耘書講師分享,虱目魚從「皇帝魚」到「家魚」,早已深植南部家庭的餐桌文化,而「紅蔥頭」更是傳統臺菜靈魂配料,從油蔥酥到滷肉飯無所不在,每一口都藏有時間的味道。現場學員也踴躍分享家中獨門做法與記憶片段,透過討論挖掘在地「無名英雄」那些默默耕耘的食材職人與傳統餐飲老店。
食在安南‧百味職人居民共創工作坊 串聯在地味道與文化記憶
而十三佃文化工作室創辦人、鄭新讚教授則透過《咱的台江‧阮的記持》主題課程,從以前的「番薯干-倉庫簽仔」到當今的台江深富底蘊的餐飲小店,引領學員細數台江的味道記憶,介紹—擁有逾60年歷史的「水河伯豆花」,保留古法並研發多樣甜品;「棧留小館」經典的客家料理及咖啡、充滿美學的溫馨小館;「憨孫ㄟ手作杏仁茶」的杏仁茶、油條與割包皆展現傳統手作純粹滋味,三者兼具文化傳承與創新精神。
活動現場氣氛熱絡,民眾分享家中獨門做法與味覺記憶,更勾起彼此共同的成長記憶與文化認同。透過口述與交流,居民不僅找回遺忘的味道,也重新建立起對土地的連結。
區長魏文貴表示:「『百味職人』計畫不只是找出在地的味道,更是喚醒地方認同的一道橋樑。希望透過這些食物與故事的串聯,讓台江文化被看見、被品嚐,也能被未來的世代所理解與傳承。特別感謝「水河伯豆花」帶來的傳統古早味豆花,「憨孫ㄟ手作杏仁茶」提供的香濃純手作杏仁茶,以及「海中園海鮮餐廳」的料理,讓現場民眾在活動中不僅品味文化、也能實際感受來自安南在地職人的用心滋味,展現社區攜手推動文化的溫度與力量」。
未來,安南區公所將持續辦理訪談、影像紀錄與資料庫建置,年底更將結合虱目魚節舉辦「安南職人作品展」,呈現這片土地上流動不息的生活智慧。
透過共創、共感、共食,打造屬於台江地區的飲食地景,也讓每一位居民都成為文化的說書人。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八十七高齡藝術家許黃彩好個展 彩墨人生 歲月美好 特展 藝術家 許黃彩好 女士

臺南市雪舞繽飛創意舞蹈協會 成立大會圓滿舉行各界嘉賓共襄盛舉社區舞蹈表演精彩紛呈

學甲慈濟宮舉辦保生大帝1047聖誕千秋祝壽邀學甲13庄國小學生藝陣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