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和通藝愛幸福傳Ⅲ」成果音樂會30日在水道博物館隆重登場

圖片
欣悦媒體 記者林舒婷 臺南報導 和通文化藝術基金會推動偏鄉孩童才藝培訓已逾三年,今年特別結合左鎮區左鎮國小與關廟區深坑國小,於 11 月 30 日(日)15:00 在台南水道博物館舉辦「和通藝愛幸福傳Ⅲ」成果音樂會。本次活動不僅有孩子們精彩的演出,更有社區長者、返鄉青年學子及指導老師共同參與,近百位表演者同台,場面盛大,誠摯邀請大家蒞臨,為這群努力又可愛的孩子們加油打氣。     和通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李怡寧表示,基金會長期關注偏鄉教育平權,對偏鄉孩童的才藝培訓投入許多心力,很欣慰看見孩子們逐年進步、成果備受肯定。今年首次結合兩校共同辦理成果發表,更要感謝地方區公所區長與社區的大力支持,一起協助實現孩子們的音樂夢。同時也感謝左鎮國小楊靜芳校長、深坑國小王光宗校長的全力推動,以及王文隆老師、杜豐成老師、王華老師、黃桂美老師及董虹妏老師的細心教導,讓美妙的樂聲得以在美麗的校園中綻放。     此次在水道博物館舉行的成果音樂會,指導老師們不僅親身演出,更與團隊及社區協作呈現深度豐富的演出內容,在外遊學的學子特地返鄉加入演出陣容,盡一份心力,讓近百位表演者同聚一堂。偏鄉的學童及社區的長者成功結合,不僅成績斐然,深獲各界好評,也是增強學子對在地認同及吸引他們返鄉的重要契機!水道博物館優美的環境宛如置身莫內花園,搭配動人的音樂演出,將帶來一場不容錯過的藝術饗宴。11 月 30 日誠摯邀請大家前來美麗的水道博物館,一同欣賞這場溫暖動人的音樂會,為偏鄉孩童與所有表演者獻上最熱烈的掌聲。

台灣女力大串聯!國際蘭馨總會現任總監施秉慧 連線國際蘭馨交流協會之臺南三會 點亮希望之光

圖片
欣悦媒體 記者林舒婷 臺南報導 響應聯合國訂定之「國際終止婦女受暴日」,國際蘭馨交流協會中華民國總會於今(25)日發起一場跨越全臺、離島的盛大連線活動。 總會號召旗下 45 個分會、13 個區同步行動,將反性別暴力、反毒的聲音傳遍大街小巷,展現臺灣專區女力強大的社會影響力與凝聚力。 台南三會齊聚守護婦幼 此次全國連線的核心亮點活動,由國際蘭馨交流協會中華民國總會總監施秉慧主持,連線臺南專區三個分會 國際蘭馨臺南市會、國際蘭馨臺南縣會、國際蘭馨臺南市菁英會聯合舉辦,共同肩負起點亮希望、守護婦幼安全的使命。 三個分會的重要領導者 皆親自出席並積極投入: 國際蘭馨臺南市會會長 洪嘉妘 副會長童小芸 國際蘭馨臺南縣會會長  簡春里 國際蘭馨臺南市菁英會會長 邱素蘭 此外,臺南市國際蘭馨交流協會前總監陳一華 、曾澎英亦在場給予堅實的支持與指導。 總監施秉慧表示:「今日全臺蘭馨姐妹用行動證明,我們是守護社會安全的堅實力量。我們不僅要反對家庭暴力與性別暴力,更要結合反毒宣導,共同抵抗這些對個人、家庭、社會和職場造成嚴重暗黑侵蝕的影響。蘭馨的目標是照亮每個黑暗角落,讓希望之光永不熄滅。」 夢想之樹啟動,113 專線是守護起點 臺南三會的活動現場,以溫馨的方式傳達防暴訊息。 點亮希望之光: 象徵著蘭馨姐妹對每一個受創家庭的關懷與支持。 啟動夢想之樹: 參與民眾將祝福及支持寫在心願卡上,懸掛於樹上,鼓勵受暴者將傷痛化為前進的力量。 臺南市政府社會局主任秘書陳雅芬亦親臨致詞,肯定蘭馨交流協會是市府推動家庭暴力與性別暴力防治工作上最堅實的夥伴。 臺南三個分會共同倡議:「113 專線是求助的起點,也是全民守護的開始。」透過持續的宣導與溫馨陪伴,讓每一份傷痛都能被看見,「終結暴力不再是口號」,而是成為日常倡議的活動:「113 一通.關懷馬上通,攜手反暴力,你我不缺席」 。 南一區 (台南市會/台南縣會/台南市菁英會)~ 大遠百廣場 特邀台南市政府警察婦幼隊副隊長侯俊誠、社會局主任秘書陳雅芬及家防中心秘書林育如到場支持。婦幼隊於現場進行反家暴、反性侵與...

打造安南產業創新與生活共享智慧森活園區

圖片
欣悦媒體 記者林舒婷 臺南報導 安南區近年人口與產業快速成長,原有公共設施逐漸飽和,原康寧大學臺南校區已移轉為市有資產,校區內建物群結構完善,並擁有大片腹地廣闊之綠地。市府預計導入科技產業、創新育成與運動休閒三大主軸之園區,並結合「AI人文圖書館」新概念,打造兼具產業創新與生活共享的智慧森活園區,期待成為臺南城市更新與均衡發展的重要示範。 市長黃偉哲指出,校區座落於台南科技工業區與南科兩大園區之黃金中間節點,使其成為產業轉型與機能外溢的關鍵承載地。活化再利用後,透過整合可展現產業副園區之功能,提供研發辦公、實驗研習等空間,並承接南科精密儀器、IC設計的外溢團隊,以及台科工區的傳產智慧化需求,目標為將康寧校區定位為「南科—台科工區」間的創新節點與人才培訓中心,形成產業與人才的雙向流動平台,強化臺南科技走廊的韌性。 經發局局長張婷媛表示,園區內提供AI應用、智慧製造、綠能技術等新創團隊研發據點之空間,並轉化校舍為「安南育成基地」,提供創業工坊、共用辦公、數位教室與產品展示平台等青年創業中心。原圖書館重新定位為AI人文圖書館,藉由智慧借閱與導覽、沉浸式學習、知識視覺化等服務提升閱讀體驗,促進知識傳遞與互動。並活化宿舍區與綠帶,設置運動設施、咖啡交流空間、社區共享綠地與親子活動區,將成為市民有感的公共智慧生活地標。 「安南智慧森活園區」的設立,將為臺南市帶來產業升級、創新人才培育、文化生活平衡、永續綠能示範等核心效益,創造一個永續、智慧、共融的城市新軸帶。

臺南首創!和順工業區攜手警三分局 啟用「反光貼紙」替代爆閃燈 守護安南區交通安全

圖片
欣悦媒體 記者林舒婷 臺南報導 為提升道路交通安全並響應中央政策,臺南和順工業區廠商協進會(下稱廠協會)率先全臺南之先,與臺南市政府警察局第三分局合作,推動以「路口慢看停」反光貼紙取代傳統爆閃燈的創新措施。首批印製 650 張高係數反光貼紙,將廣泛張貼於安南區易肇事路口,期能降低強光對駕駛人的干擾,同時達到全天候的警示效果。 響應交通部政策 捨棄爆閃燈改採柔性警示 過去許多路口為提醒駕駛注意,常裝設紅藍爆閃燈,但過度刺眼的燈光時常引發駕駛視覺疲勞甚至眩光的爭議。鑒於交通部近期呼籲「不宜於路口裝設爆閃燈」之決策,和順工業區廠協會理事長陳文祥主動詢問轄區第三分局之專業意見,經多方評估後,決定改採製作「路口慢看停」反光貼紙。 此款貼紙將張貼於易肇事路口的台電電線桿及紅綠燈號誌桿上,利用車燈照射反光的原理,在夜間提供清晰的警示,既符合法規指引,亦能有效提醒用路人減速慢行。 企業展現 CSR 精神 印刷大廠無償助陣 本次計畫充分展現企業社會責任(CSR)的落實。首批 650 張反光貼紙由廠協會發起採購,並獲得廠協會理監事、高鼎特殊印刷公司董事長劉東益的大力支持。劉董事長發揮其專業印刷優勢,無償協助印製警語鮮明、耐候性佳的宣導貼紙,展現在地企業回饋鄉里的熱忱。 守護範圍擴及全安南區 廠協會承諾持續贊助 和順工業區廠協會理事長陳文祥表示,雖然計畫發源於工業區,但交通安全無邊界。這批貼紙將全數交由臺南市政府警察局第三分局統籌,發送至安南區各里使用,不只照顧工業區周邊的勞工與廠商,更希望能擴及整個安南區。 陳文祥強調:「讓所有用路人都能開開心心出門,平平安安回家,是我們最大的心願。」廠協會也當場承諾,未來將持續贊助第三分局所需的反光貼紙,成為警方維護交通秩序的堅強後盾。

文舞雙全傳承在地文化 劉惠蓉老師受邀分享《新十二生相》創作心路

圖片
欣悦媒體 記者林舒婷 台南報導 「凡走過必留下足跡。」深耕母語文化推廣的劉惠蓉老師,於11月16日(週日)受邀至台南東區「沐東風」教室,為「台南市雅風台語學會」帶來一場充滿溫度的友善母語公益講座。 現場劉惠蓉老師以自身獨特的「文舞並學」成長背景,深入淺出地分享《新十二生相》歌曲的創作歷程,獲得現場聽眾熱烈迴響。 突破逆境 文舞兼修的文化推手 本次講座由「台南市雅風台語學會」#王李子峯社長 親自邀約。主講人劉惠蓉老師不僅在語言文學領域造詣深厚,自幼更習得一身好功夫,展現出「文武雙全」的獨特氣質。 劉惠蓉老師在講座中感性表示,這一路走來的語言能力提升與創作能量,除了要感謝多位恩師的提攜指導,更要感謝那個願意在逆境中自我突破、勇敢嘗試的自己。這份堅毅的精神,也深深融入在他的母語文學創作之中。 《新十二生相》唱出在地情感 在即將告別2025年之際,這場講座顯得格外溫馨。 活動中,劉惠蓉老師 特別分享了《新十二生相》的歌曲創作心情故事。透過母語韻腳的編排與旋律的結合,他將傳統生肖文化賦予新時代的詮釋。現場互動氣氛熱絡,聽眾不僅是聽眾,更在講者的引導下,共同感受台語聲調之美。 欣悦媒體 見證文化足跡 作為長期關注在地藝文與公益活動的媒體,欣悦媒體樂見更多像劉惠蓉老師這樣的文化耕耘者,透過講座與創作,將母語的種子播撒在台南的各個角落。這場講座不僅是一次經驗的分享,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足跡。 https://youtube.com/shorts/wgaRyFV1ppo?si=ePKxK77s2wWeBV2I 「發現在地美好,傳遞真實感動」。欣悦媒體 我們不只報導新聞,更紀錄這片土地上動人的生命故事。 「欣悦媒體是台灣深耕在地的專業新聞平台,專注於藝術文化、醫療衛教、公益活動及在地生活的深度報導,致力於傳遞社會正能量與多元觀點。」

經典再現!南市博攜手臺史博發表《物見臺灣:再版臺灣史料集成》 重啟臺灣歷史的「世界入口」

圖片
欣悦媒體 記者林舒婷 臺南報導 臺南市立博物館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於今(24)日假臺南市立博物館共同舉辦《物見臺灣:再版臺灣史料集成》新書發表會。本書重現了1930年為「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所編製的經典圖錄,透過現代出版技術,將這部近百年前首次系統性梳理荷蘭、明鄭及清代歷史的珍貴史料,以「忠實呈現、清晰易讀」的面貌重新帶回大眾視野,引領讀者重回臺灣與世界交會的歷史現場。 跨越世紀的館際合作,喚醒沉睡的文獻珍寶 《臺灣史料集成》原書誕生於1930年,是當時為了紀念臺灣文化發展三百年所舉辦的展覽圖錄。該書在當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它是史上首次將散落在荷蘭、明鄭時期以及清領時期的檔案、地圖、畫像與文物進行系統性的蒐集與整理。 本次再版計畫由臺南市立博物館與臺史博強強聯手,不僅是對過往學術成果的致敬,更是博物館活化歷史資產的具體實踐。臺南作為臺灣最早開發的城市,也是這部史料集中大部份歷史事件的發生地,由南市博主辦此次新書發表,更具「回歸歷史原點」的深層意涵。 從「忠實復刻」到「清晰閱覽」:看見臺南作為世界入口的風華 新書《物見臺灣》在編輯製作上秉持「忠實呈現原作」的最高原則,但在印刷與排版上結合了現代技術,解決了舊籍因年代久遠而模糊難辨的問題。讀者將能透過清晰的圖文,看見十七世紀以降,臺灣如何透過貿易、航運與多元族群的互動,成為東亞海域上的重要樞紐。 發表會中特別強調,這部作品不僅是史料的堆疊,更凸顯了臺灣 尤其是臺南在歷史上作為「世界入口」的關鍵角色。從熱蘭遮城的興築到開港通商的繁華,書中收錄的每一件史料,都是臺灣擁抱世界、與國際接軌的實體見證。 讓史料走出庫房,成為當代文化資產 臺南市立博物館表示,歷史不應只封存在博物館的庫房或學者的書架上,透過《物見臺灣》的出版,希望能讓這些珍稀的文化資產轉化為大眾能夠閱讀、理解並運用的知識養分。這本書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讓現代讀者得以穿越時空,理解百年前的人們是如何看待與建構臺灣的歷史面貌。 今日的新書發表會吸引了眾多文史學者、藝文界人士及媒體到場見證。這本兼具學術深度與收藏價值的《物見臺灣:再版臺灣史料集成》,即日起將...

「畫筆送暖・大愛無疆」 陳雅萍畫作巡禮,以藝術溫暖瑞復益智中心

圖片
欣悦媒體 記者林舒婷 臺南報導 「去有風的地方~陳雅萍畫作巡禮」即日起至12月7日在吳園藝文中心公會堂展出,誠摯邀請喜愛藝術與生活美學的民眾蒞臨欣賞。 本次展覽精選藝術家陳雅萍近二十年來的創作精華共展出71幅作品,呈現她獨特且深刻的藝術歷程。陳雅萍以其獨特的筆觸和深藏的情感,巧妙地刻畫了生命、自然與「風」之間的細膩對話。 「畫筆所指,就是我心所嚮往的方向」​對陳雅萍而言,創作不僅是藝術的表達,更是她生命旅途中自我陪伴與心靈對話的重要力量。 展出的每一幅作品,皆是她不同階段的生命記錄,透過流動的色彩與風的意象,帶領觀者找到屬於自己的片刻寧靜。 ​   ​本次「去有風的地方」畫作巡禮深具公益意義。藝術家陳雅萍展覽期間所有售出畫作之所得,將全數捐贈予「瑞復益智中心」。​陳雅萍期望透過藝術的力量拋磚引玉,支持需要陪伴與關懷的孩子們,讓這份愛心能在創作的感動之外,繼續延伸、溫暖社會。 展覽期間於展場安排小畫作及手提袋彩繪教學,於每週三下午有藝術家人物速寫等與民眾互動的活動。誠摯邀請您,與藝術同遊,共襄溫暖盛舉! 「欣悦媒體是台灣深耕在地的專業新聞平台,專注於藝術文化、醫療衛教、公益活動及在地生活的深度報導,致力於傳遞社會正能量與多元觀點。」